關於膜的七個誤解

2021-12-28 11:23:34   來源:   評論:0 點擊:   字體大小:

膜是具有選擇性分離功能的材料。利用膜的選擇性分離實現料液的不同組分的分離、純化、濃縮的過程稱作膜分離。它與傳統過濾的不同在於膜可以在分子範圍內進行分離,並且這過程是一種物理過程,不需發生相的變化和添加助劑。膜的孔徑一般為微米級,依據其孔徑的不同(或稱為截留分子量),可將膜分為微濾膜、超濾膜、納濾膜和反滲透膜,根據材料的不同可分為無機膜和有機膜,無機膜主要還隻有微濾級別的膜,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屬膜。有機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,如醋酸纖維素、芳香族聚酰胺、聚醚碸、聚氟聚合物等等。


針對目前很多人對於膜存在不少誤解,在此特別對這些容易產生的誤解進行說明。


誤解一:膜法水處理設備是高難操作係統


膜法水處理係統的自控要求遠高於常規生化處理係統,很多使用者誤以為膜法係統操作困難。事實上,膜法水處理係統操作高度自動化,啟停、加藥和在線衝洗等操作都由PLC係統程控執行,可以做到無人值守,僅需人工定時巡檢配藥、周期性維護清洗,基本不需要額外增加操作員工。膜的常規清洗維護,培訓一天即可掌握,難度遠低於對員工綜合技能要求較高的生化係統。


誤解二:投資大,買得起用不起


有觀點認為,膜的一次性投資和折舊更換成本很高,買得起但用不起。事實上,隨著國內膜製造企業的發展,膜的價格在不斷下降。如采用生產的MBR膜係統,可節省土建和占地成本,減少汙泥量和汙泥處置費用,綜合性價比高,是很好的選擇;對於UF及RO係統,實現汙水資源化再生利用後,其產生的經濟效益遠超設備本身的投資。生產的帶內襯MBR膜或者UF與RO膜組合在一起折舊更換,一般膜折舊費也不會超過0.6元/t進水,甚至低於係統噸進水的藥劑投加費用。


誤解三:膜嬌貴易損壞


—些工程公司由於經驗不足,設計施工的膜係統出現膜斷絲、膜片報廢等問題,使用者誤以為膜產品難以維護。其實,主要問題出自工藝設計和膜自身兩個方麵。


誤解四:品牌和RO數量比膜麵積和係統設計重要


一些企業建立膜係統時,過度關注膜是否為進口產品,對係統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。事實上,一些國產超微濾膜的性能已接近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性價比超過進口膜。膜係統故障問題更多來自於工程設計。


很多使用者較多地關注膜回用係統中RO膜數量,而非前處理中內襯增強PVDF膜在MBR及超濾組件中的膜麵積和係統設計。事實上,當采用MBR+RO或UF+RO雙膜法回用工藝時,RO係統運行佳,往往與前處理MBR或UF的膜麵積不足和設計不合理有關,導致RO係統進水水質超標。事實上,前處理的一些膜產品造價本身超過了RO膜,如MBR平板膜,造價就非常高。


誤解五:膜技術是萬能的


膜法技術是一項單元處理技術,它有出水濁度低、脫色、除鹽和軟化強等特色。但是,處理工業廢水時,膜法技術通常需要與傳統的物化、生化處理工藝相結合,才能更好地發揮膜法深度處理的優勢。而且膜法水處理通常有濃水排放問題,其自身也有配套其他技術的需要,並非萬能。


誤解六:膜的數量越多越好


在一定範圍內,增加膜的數量可以提高膜係統的產水安全性,降低運行成本。但是,膜數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後,均攤到單位膜上的水量降低,錯流過濾的水流膜麵流速低於臨界值,不能將膜麵的沉積雜物帶走,導致膜的汙染堵塞加重,產水性能下降。而且,膜數量增加後,需要的衝洗水量增加,若衝洗水泵及壓縮空氣量不能滿足單位膜麵積的衝洗量要求,就難以徹底衝洗,加重膜汙染,影響其產水性能,這對MBR或UF膜來說尤為重要。此外,膜數量增加後,係統的一次性膜投資和折舊費也會增大。


誤解七:RO膜一定要用抗汙染膜


理論上,抗汙染RO膜比常規RO膜更適合用於廢水回用處理,但選擇抗汙染膜要視其抗汙染機理而定。抗汙染RO膜分為兩種:一是膜的流通通道更寬,不易堵塞而抗汙染,這種膜普遍適用;另一種是通過RO膜表麵改性,使RO膜呈負電性、正電性或電中性,依據電性同性相斥的原理,使特定性質的汙染物不易沉積在膜表麵,從而實現抗汙染特性。後者抗汙染性的發揮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質的特性。由於印染廢水中助劑種類繁多,必須根據RO係統的進水特性,選擇合適電性的抗汙染膜種類,否則會適得其反。此外,在廢水回用中,因為RO膜表麵會較快地被一層汙染物覆蓋而同質化,膜麵本身的電性特點不鮮明,因此其抗汙染的實際效用有待研討。抗汙染RO膜的價格遠高於常規RO膜,且很少有超低壓抗汙染膜,因此其在廢水回用中並無顯著的綜合優勢。


返回列表 打印
幣遊